首页 > 政策 > 解读
  • 解读“滨海50条” :让新区成为企业家 创业高低 成长湿地
  • 分享到:
    0
  • 相关文件:关于贯彻落实《中共天津市委、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营造企业家创业发展良好环境的规定》的实施方案

    “滨海50条”的制定是如何结合新区实际,体现新区特色的?《方案》的落地实施,将对企业家来新区创业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红利?如何保障政策的有效落实?昨日,记者就《方案》出台后读者比较关心的问题,采访天津滨海综合发展研究院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利。王利表示,“滨海50条”是对于“津八条”的具体落实和细化、深化,政策落实的速度一定要快,要反映出新区的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,吸引更多企业家来新区大展拳脚,让企业家精神尽快在新区生根成长,为加快创建繁荣宜居智慧新城注入创新动力。

    2017年11月17号,天津市出台《关于营造企业家创业发展良好环境的规定》,被称为重振天津经济的“津八条”。日前,滨海新区认真落实规定内容,强化“产业第一、企业家老大”理念,尊重企业家价值,弘扬企业家精神,鼓励企业家创新,发挥企业家作用,正式出台《关于贯彻落实〈中共天津市委、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营造企业家创业发展良好环境的规定〉的实施方案》(以下简称《方案》),在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、依法保护企业家自主经营权、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、激发企业家创新创业活力、完善企业家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50条具体举措(以下简称“滨海50条”)。

    “滨海50条”一经推出,立即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反响,许多企业表示迎来了“真金白银”政策红利。对于《方案》涉及的新区特色、政策落实等,部分学者也进行了解读并提出了建议。

    “滨海50条”是“津八条”的细化深化

    滨海时报:新区在“津八条”出台后,提出支持企业家创新创业的50条具体举措。请问“滨海50条”与“津八条”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?新区在营造企业家创业发展环境方面,特别是“津八条”出台后的这段时间都做了哪些工作?

    王利:准确地说,“滨海50条”应该叫滨海新区《关于贯彻落实〈中共天津市委、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营造企业家创业发展良好环境的规定〉的实施方案》,它从8个方面,50个具体点阐述了新区将如何营造企业家创业发展良好环境这个问题。从两个方案的具体内容,新区与天津市的行政隶属关系,以及颁布的时间先后顺序上,很明显可以看出“滨海50条”是对于“津八条”的具体落实和细化、深化。

    首先滨海新区作为对外开放门户,天津市产业发展水平和集聚度最高的地区,历来重视营商环境的塑造,从新区成立之初,就反复强调对企业采用“一企一策”、“保姆式”服务的理念。随后,新区又通过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、自主创新示范区、行政审批改革等一系列工作为具体抓手,促进了企业在新区投资和服务贸易的便利化。从去年年底开始,新区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,进一步加大了引进优秀人才的工作力度,相继制定和颁布了《滨海新区关于进一步集聚人才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》和人才工作细则,通过与全国其他城市的对比,可以发现新区人才支持政策力度和含金量是相对比较高的。另外新区也于去年年底启动了电子市民中心平台,通过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,打造线上线下一体的新型政务服务模式,为新区企业和市民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。

    新区创新创业环境初步形成体系

    滨海时报:请问目前新区创新创业环境的实际情况如何,还存在哪些不足?新区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天津发展的龙头引擎,更是优秀企业家集聚之地,在您看来,“滨海50条”的制定是如何结合新区实际,体现新区特色的?

    王利:滨海新区历来注重创新创业环境的培育。在推进于家堡创新创业载体建设,发挥自贸区与自创区叠加优势,推进简政放权力度,加大金融改革创新,发展跨境电子商务,打造众创空间,吸引国际国内创新领军企业,广泛聚集人才等方面,滨海新区关于创新创业环境塑造的工作已初步形成体系。

    从具体的数据上来看,新区的科技型企业突破2万家,科技百强企业数量超过全市一半,高技术产业产值超过3000亿,占全市七成以上。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专利申请量比重超过40%,不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,而且在沿海科技发达地区处于领先位置。滨海新区已经是天津市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。

    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:一是创新创业的整体氛围不足,新区民营经济比重较低,特别是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下的企业数量,相比南方地区存在很大差距。创新主要依靠龙头企业带动,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跟进不够。二是新区服务业占比不高,因此与服务业有关的服务模式、商业模式创新方面不够突出。三是新区拥有数量较多的高校、国家级、省级科研平台,在产学研深度融合,研究成果市场化方面还可以发挥出更大作用。

    “滨海50条”延续了新区“保姆式”服务企业的优良传统,如第39条中提到的“健全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家制度,每名区级领导每年定点联系10家民营企业,主动上门为企业解决困难问题,建立制度化、规范化、常态化政商沟通渠道。”在历年新区开展的“上水平”活动中都采用了这一方法,客观上拉进了民营企业与政府的距离,使得政府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的困难和需求,并予以针对性地解决。

    “滨海50条”释放红利是全方面的

    滨海时报:市委书记李鸿忠曾指出,天津优秀企业家数量较少,根源在于思维观念。可以说,“津八条”和“滨海50条”的相继出台,就是打破旧逻辑,破除“官本位”思想、树立重商意识的具体体现。就50条具体举措能为企业家来新区创业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红利,请您举例为大家解读。

    王利:首先要说明的是,“滨海50条”出发点是新区整体营商环境的塑造,内容涵盖了企业家产权保护、个人发展、人才吸引、降低用工成本、促进军民融合、提升政府服务质量等多个维度、多项内容。

    对于企业家而言比较直观和具体的有以下几点,例如23条的“下调社会保险缴费费率,用人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率降至19%、失业保险费率降至0.5%、生育保险费率降至0.5%、工伤保险平均费率降至0.54%、基本医疗保险费率降至10%。”,这条从整体上降低了企业在新区生产经营的税费成本。还有21条“企业新引进的全日制大学本科、硕士、博士,连续3年分别给予每年1.2万元、2.4万元、3.6万元租房和生活补贴”,也使企业在吸引人才时能够获得新区的“助攻”,能够面向全国吸引优秀人才。还有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帮助、对顶尖领军人才的吸引、对企业家个人发展方面的支持,可以说红利是全方面的。

    加快政策落地实施

    滨海时报:通过您的描述,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“滨海50条”对完善新区营商环境的“加速”作用。现在大家最关心的莫过于政策的落实保障,您对政府在政策落实这方面有什么建议?

    王利:两个建议,一是需要快。例如人才政策,目前全国各地都陆续颁布人才吸引政策,后续比拼的就是具体落实的速度。政策落实速度,同时也是企业家们观察一个地区行政效率、服务意识的窗口,关系到新区在企业家群体中的口碑和形象。二是需要统一协调。新区情况与别的城市有所不同,除了新区政府以外,五个功能区承担了发展经济的重要职能,很多时候功能区还是落实具体优惠政策、服务企业发展的主体。对于初来乍到的外地企业和人才,往往搞不清楚新区与功能区彼此之间的关系,在要求落实政策的时候找不到政策兑现单位,不仅浪费他们的时间和精力,同时也影响新区形象塑造。

    持续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

    滨海时报:作为政策研究人员,您对未来新区创新创业环境还有哪些期许和建议?

    王利:创新创业环境塑造是一个多方参与的系统工程,政府、企业、个人都能在其中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,同时也都能从创新创业环境改善中获益。在国家政策争取、创新创业平台构建上,天津市和滨海新区在全国走在了前列,下一步还需要用好自由贸易试验区、自主创新示范区、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区等政策,促进体制机制创新,积极跟踪学习借鉴北京中关村、深圳等国内创新创业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,持续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外部环境。

    目前新区企业创新创业的活力相比于先进地区是不足的,新区企业在R&D投入上比例偏低,通过创新促进新区产业整体发展动能转换上,新区企业还应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。同时还需要在市民中倡导企业家精神、创新创业精神。通过政府、企业、市民三方的共同努力,推进新区创新创业环境改善,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,为创建繁荣宜居智慧新城、实现国家赋予的功能定位提供创新动力。